中国空调产业:高速增长下潜伏技术危机
时间:2009-04-21 12:16:44 浏览数: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空调器行业带来了困难和考验,整个行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空调行业的技术危机日益显现。因此,空调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储备,以应对技术危机带来的挑战。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空调器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和考验,整个行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个长期存在、却又被人们有意无意忽视的潜在危机———技术危机,尚未引起行业的重视。很显然,全球空调器产品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即使不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空调器行业也不可能长期维持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状态。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靠简单增加产能和产量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空调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产品品质的提高。不过,中国空调器行业并未对此做好准备,薄弱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储备将使整个行业在技术危机面前显得措手不及。
节能空调推广曲高和寡
作为空调产品的生产大国,我国生产的空调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但巨大的产能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大多数低能效空调器都是在中国制造的。虽然人们时不时能听到各企业开发出具有超高能效比空调器产品的消息,然而实际上,这些超高能效比空调产品的开发往往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未能实现产业化,也没有进行大面积的市场推广。企业开发这类产品大多还是基于宣传和企业形象方面的考虑。从2004年国家推出空调器的第一个能效标准以来,空调器的能效还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有一个大幅度提高,至少空调器市场的能效分布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大多还是四、五级的产品。节能空调在我国的推广仍然处于一个曲高和寡的局面。
是什么导致了节能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受阻?有观点认为,高效空调器的高价格导致了产品不被市场认可。目前市场上节能空调器价格普遍比普通空调器贵千元以上,而这个差价通过使用节能空调器节约的电费弥补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消费者觉得不合算,最终导致节能空调无法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也有人认为,这与我国政府对节能产品的激励机制欠缺有关。由于政府财政补贴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因此无法分摊企业研制节能产品所带来的高成本,也就无法降低节能产品的价格。
加强技术储备应对技术危机
实际上,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空调器行业和空调器企业自身。
第一,企业技术发展的目标出现偏离。近年来我国空调器行业发展非常快,各企业的产能逐年增长,企业技术工作的主要目标大多集中在服务于产能增加和产品技术服务上。
第二,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出现偏差。长期以来,企业热衷于空调器外围辅助技术的研发,而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不多。
第三,企业产品开发的方向迷失。我国空调器企业动辄每年要开发出上百款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新”往往只是体现在外围辅助功能上,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创新,一些新产品的技术路线甚至与节能背道而驰。过快的更新换代既缩短了产品的回报期,又挤占了大量的科技资源,造成核心技术研发上的薄弱和缺失。
第四,节能并未成为空调器产品的基本特征,空调器行业对节能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冰箱行业。企业往往在高效产品中添加各种辅助功能做成高档产品,将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后市场又难以接受。实际上,因高效造成的成本增加远远没有产品市场价格表现得那么离谱。这里存在着高档机和高效机概念的混淆。高档机市场不认可,但低价的高效机市场未必不认可,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节能产品无法推广的问题归结于市场不认可或国家政策不支持。
也有人将空调器能效得不到提高的原因归结为高效压缩机开发的滞后。多年来,压缩机的能效确实没有很显著的变化,但一些企业使用高效的压缩机开发低效产品以求降低成本,以及一些压缩机企业降低产品能效以迎合空调器企业的低价要求也是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对节能的认识是否到位以及是否有实际行动。
由于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和辅助功能也就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整个行业因此也进入了一个不健康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国家要求家电下乡的空调器产品能效等级必须在三级以上,定速空调器能效标准的修订也将大幅调高能效入门等级,这些措施显示出国家推广节能空调的决心和力度。我国的空调器行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面临着未来可能出现技术危机的严峻考验。从根本上提高节能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加强技术储备,是空调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电子报(本网编辑:栖凤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