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时尚 谁能拯救荷尔蒙
时间:2010-04-20 11:18:19 浏览数:
导语:战后女权运动的甚嚣尘上,似乎已经把旧日男权社会积累的雄性荷尔蒙狠狠地抛到了历史的深渊。不凑巧的是,男装时尚的出现,似乎也在一个劲儿地想要将所有男人都打扮成娘娘腔。男人从传统的男子气概中获得了解放,中性打扮蔚然成风,并被男人广泛接受。这种男人中性美的审美取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不妨从过往的文化现象中寻找男装时尚中雄性荷尔蒙缺失的轨迹。

上世纪60年代“猫王”在舞台上不断扭动自己性感的身体,众多女性为之倾倒。

David Bowie在上世纪70年代将自己解释为雌雄莫辨的外星生物Ziggy。

Hedi Slimane以青少年文化为自己设计男装的根基。
没落的源头
一直以来,社会上关于男女势力的博弈从未停止过,40年前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是男性形象走向没落的开始。此后,摇滚乐席卷全球,嬉皮风和雌雄同体风开始影响时尚。摇滚浪潮的文化滋养,让男装时尚走向辉煌的年代,然而这无疑正是传统男性形象最黑暗的时期。
阴盛阳衰的开始
二战期间,时装设计师们只能顺从潮流,设计军装化的女性时装,设计师Christian Dior说:“在战争年代,被过分强调的肩线让女性就像个方方正正的盒子。”因此战争刚一结束,以Christian Dior为首的时装设计师便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女装的革新当中,Dior以“New Look”这一全新风貌让女性一扫男人世界的战争所带来的阴影,而男装则渐渐开始在传统的绅士风格中迷失。而与此同时,当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生活重心还原于眼前的时候,各种因战争所掩盖的社会矛盾相继浮出水面。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开始挑战男权社会。美国作家Kate Millet于1970年出版的《Sexual Politics》(性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Patriarchy(父权制)这一概念,将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其中这样形容道:“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在时装设计师致力于解放女性身体时,此时的女权运动就像适时加入的佐料,社会上的所有力量几乎都在弱化男性气质的概念,男人形象也开始渐渐地向一种阴柔气质靠拢以讨好这股力量。设计师Coco Chanel曾回忆道:“我开始试图设计出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时装,任何维护男性的观点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从男人到男孩

此外,大战过后的背景,还催生出了美国最颓废的一代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政府所宣扬的追求物质生活。这一现象最终演变成一股文化运动——“The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其中Jerome David Salinger的小说《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与Jack Kerouac的小说《On The Road》(在路上)成为描写当时青少年文化的缩影.

在《麦田守望者》中,通过描写主角霍尔顿对社会的态度以及他的遭遇(不止一次描写了男主人公遭遇到了女装癖以及同性恋),将青少年定义为一种全新的“性别”范畴。这成为日后Hedi Slimane设计男装的文化根基。以此为灵感,Hedi在创立品牌Dior Homme后,重新定义了男装的廓型,使男装时尚自战后以来提升到了足以与女装比肩的高度。在Hedi的设计中,男装的尺寸被极度缩小,这迫使男性不得不把自己的身体还原到青少年时期。就连Karl Lagerfeld也在为了能穿进Hedi设计的男装而拼命减肥。
在小说出版的同一时期,美国的国民偶像“猫王”,正在舞台上露出性感的胸膛,不断扭动着屁股搔首弄姿。这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男性正在用自己的形象来取悦女性。
雌雄同体男女通杀

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歌手David Bowie成为“Glam Rock”(华丽摇滚)的领军人物。在他1971年发行的第三张专辑《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中,封面上David梳着长长的卷发,身着丝缎长裙,胸口低开。然而这仅仅是开胃菜。在David最辉煌的时期,他将自己解释成雌雄莫辨的外太空生物Ziggy Stardust,穿着日本设计师山本宽斋为其设计的独具东方阴柔气质的服装而大行其道,模糊了性别概念,使男性形象绽放出月亮般的女性光辉。
David Bowie日后自己解释道,Ziggy的名称源于他钟爱的一家裁缝店,“取名叫Ziggy意味着我在表演时要换很多套衣服”。这一风格也成了青少年文化之外众多男装设计师们的又一灵感源泉,Jean Paul Gaultier的男装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David Bowie的中性美感中,他常常以华丽摇滚为设计灵感,并在男装的发布会上采用男女同台走秀的方式,意图展现雌雄莫辨的中性美。而在Louis Vuitton 2007年男装发布会上,设计师Paul Helbers也以David Bowie的电影形象为灵感,设计师使用了一系列柔软面料,用独具女性气质的设计元素模糊了男性设计的概念,而T台上的男模们也个个都似David般俊美。《纽约时报》曾评论道:“David Bowie对时尚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让传统男性形象荡然无存。”
都市美型男诞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男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自己的着装,设计师品牌男装使男人从典型的男性角色中获得了解放。中性的打扮蔚然成风,并被男人们广泛接受。男人们开始有创意地改变自己的身体,新名词Metrosexual(都市美型男)应运而生。
滋养的沃土
曾几何时,同性恋这一少数人群中的密语已成为男性主流文化中好品位的象征。如果说女权运动、青少年文化与华丽摇滚只是为男性气质缺失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么70年代Disco运动和Queen乐队则成为了催熟这颗种子的沃土,为日后男装新风貌的形成注入了勇气。
在曾经粗暴的朋克乐让男性荷尔蒙疯狂纷飞的同时,黑人和同性恋逐渐转入地下活动,并催生出一股Disco文化。电影《Saturday Night Fever(周末夜狂热)》将Disco文化推向主流,并带动了更多人投身于这项由同性恋开发出来的娱乐方式。在舞厅中所有人都穿着女式的喇叭裤,并将衬衫纽扣解至胸口以下,这种对于男性传统形象的抛弃和自己身体的解放思想影响了一代男性。此外,在当时正值巅峰时期的Queen乐队也颇有些同性恋色彩,他们的音乐不同于以往粗糙的朋克乐,编曲异常唯美。而主唱Freddie不但勇于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说“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受到歧视”。这个乐队的魅力大大增加了同性恋在社会上的认知度。
在Disco运动和Queen乐队这两股力量下,社会找到了与同性恋文化相交融的契合点,所有青年人都形成了与众同乐的局面,这也让此前的种子日后在男装时尚中开出了妖娆的花朵。
传统男性形象被踩在脚下

如果说保守的男权主义者对男性的定位是:精神的、理性的、凶猛的、独立的、理智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而随着男装时尚的兴起,这一形象便开始不断滑落。自2000年以来,全球男性护肤品的销量增加了30%。不仅如此,许多男模特开始追求“0号身材”,《纽约时报》评论他们“胸脯就像搓板,两腮深深凹陷,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么看来,男性成为了新的弱势群体,甚至在人类学的学术界提出了“新女性”这一全新名词,传统男性形象在时尚界土崩瓦解。
这一结果几乎可以被称作男性时尚发展的胜利。其实早在21世纪初,设计师Raf Simons就开始提出“第四性”的概念,即“第一性是男人,第二性是女人,第三性是同性恋男女,第四性是极端青少年。”Raf Simons不但与Hedi并肩捡起青少年文化,也同样从街头寻找模特,每一季的T台上,都充斥着白皙且病态的小男孩形象。
而2009年春夏男装也堪称是女性元素的一次盛宴,在Givenchy设计师 Riccardo Tisci为男性穿上了粉红色的透视装以及皮质Legging;川久保玲则在自己的发布会上为男人设计了一条小巧且讨喜的小黑裙;在Alexander McQueen的秀场上,瘦如搓板的男模穿上了带闪亮流苏的抹胸上衣;而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亮片裤更像是从女朋友的衣柜中拿出来的。传统男性形象开始被时尚的主流力量踩在脚下。
谁来拯救男性

面对社会上传统男性形象日渐缺失的局面,美国著名专栏作家Kathleen Parker出版了《Save the Males(拯救男性)》一书。”Parker在书中写到,“拯救男性是21世纪女性的必修课。”她认为在当下的社会中,男性时尚成了一股妖娆风气的代名词,在那些最时髦男装的包装之下,男性已经变成了不可靠的、品行不端的群体。有大量学者赞同她的观点,并认为“男性统治地位濒临瓦解,他们原先的‘保护者’形象正在消亡。”
然而,真正的男人在哪里?在男纲不振的时尚圈中,摄影师Guy Bourdin就是一个坚定的男权分子,他热衷于将女模特在镜头前摆出痛苦而取悦男性的姿势,然而这显然是另一个错误的极端。设计师John Galliano一直在设计上力图还原传统男性形象,但他的设计更具戏剧化而少了现实社会的严肃气质。男人形象已经开始在时尚的催生下不断繁衍进化,早已回不到昔日“女性保护者”的概念中去,就连许多设计师都承认,“现如今,设计男装要有趣得多。”
■------来源:名品网 (本网编辑:栖凤亭)■